首页>社会

四代“拉贝”的中国情

2025-08-06 15:53:00 【关闭】 【打印】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的浓荫深处,一座灰砖西式小楼静静伫立在广州路小粉桥1号。盛夏的阳光穿透茂密的梧桐叶,在砖墙上晕开一片摇曳的光斑。爬山虎层层叠叠覆盖着墙垣,宛如一袭碧绿的帷幕。微风拂过时,叶片沙沙作响,似在低声诉说往事。这座德式二层洋房曾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分公司总代理约翰•拉贝的寓所,如今已成为纪念这位“南京好人”的纪念馆。  

  走进庭院,约翰·拉贝的铜像静立中央,目光沉静而坚毅。这座隐藏于都市喧嚣中的宁静院落,在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期间,曾为无数中国难民撑起一片生的希望,至今仍可在院内一隅看到拉贝当年亲手修建的防空洞。正是在这座小楼里,拉贝写下了日后震惊世界的《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历史证言。 

  时光荏苒八十余载,这栋看似普通的小楼依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在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中,一位德国老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正是约翰·拉贝的孙子、德国海德堡大学名誉教授、全球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主席托马斯·拉贝。自2006年约翰·拉贝故居开放以来,托马斯·拉贝已成为这里的常客。他继承祖父遗训,向更多人讲述那段人道主义援救的历史,并以实际行动传承祖父的精神,积极推动中德两国在人文、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让拉贝精神在今天绽放新的光彩。 


拉贝故居(受访者供图)

  “不抛弃遭遇不幸的中国人是理所应当的” 

  祖父离世时,托马斯·拉贝尚未出生,童年的托马斯并不清楚祖父辈们在中国的经历。“我的父亲奥托·拉贝出生在中国,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期,后来回到德国读书。童年时,父亲总是给我讲述中国的生活和文化故事,却很少提及战争。”等到托马斯有机会接触祖父的那些日记时,已经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了。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第一次翻开祖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写日记时的情景。”谈起那些跨越世纪的往事,74岁的托马斯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娓娓道来,眼眸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1908年,年轻的约翰·拉贝初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城市生活过,不仅爱上了这片土地,更在这里娶妻生子。“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所有人都劝他离开。”托马斯追忆道,“可祖父留下了。他认为,自己长时间得到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热情款待,不抛弃遭遇不幸的中国人是理所应当的。” 

  在日军轰炸的炮火声中,约翰·拉贝联合十几位国际友人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首任主席。他们在一片混乱中划定了一块约4平方公里的“中立区”,设立25个难民收容所,从那场惨绝人寰的杀戮中拯救了约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拉贝自己的家也成为了避难所之一。他在自家住宅、小花园及邻近德国学校里安置了600多名无处可逃的平民,并不顾个人安危四处为他们筹措善款、粮食、药品和生活必需品。“活菩萨”——这个充满东方韵味的尊称,成为南京市民对这位德国商人最真挚的礼赞。 

  祖父以德国人特有的严谨,用2000多页日记和百余张照片记录下日军暴行。托马斯坦言,他对记录的残忍行径感到震惊,也为祖父选择在战火中保护平民的勇敢行为感到骄傲。 

托马斯·拉贝与祖父约翰·拉贝雕像合影。(受访者供图)

  “传承祖父日记所承载的历史责任更是我的使命” 

  祖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壮举,始终是我们家族精神的基石。传承祖父日记所承载的历史责任更是我的使命。托马斯如此说道。这份使命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拉贝家族与中国紧密相连。 

  “祖父去世前,将《拉贝日记》及所有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交给我的父亲,父亲又把它们交给了我。”在托马斯看来,这些珍贵的史料对中国而言意义尤为深远。2016年,他决定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正式捐赠给中国国家档案馆。如今,这份手稿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记录南京大屠杀最完整、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 

  “谁也无法抹杀历史事实,每个人都必须正视历史、了解历史。 托马斯坦诚道,“如果日本能够承认过去那段历史并道歉,为彼此宽恕打下基础,我将非常欣慰。如果能够实现,我的家族也将实现我们的目标——这当然也是我的祖父约翰·拉贝的夙愿。” 

  带着这份信念,托马斯与妻子自2005年起,陆续在德国、罗马尼亚、西班牙、中国建立了六所约翰·拉贝国际交流中心。这些中心不仅用于保存历史档案资料,更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向人们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讲述那些胸怀正义的国际友人在南京救助难民和战争受害者的动人事迹,弘扬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 

  勇气、博爱与追求和平——这是托马斯对祖父精神特质的概括。在这个冲突与分歧日益加剧的时代,他尤其强调向世界年轻一代传递这一精神的重要性。“为此,我倾注十年心血撰写《拉贝与中国》,”托马斯介绍说,“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祖父约翰·拉贝的个人传记,回顾了他在中国30年的经历,更是一本传承和延续拉贝家族与中国人民友谊的书。”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全部版权收入将用于支持人道主义事业。 

  在中国,他是备受尊敬的“拉贝后人”;在德国医学界,他是享誉国际的妇科内分泌学专家。托马斯·拉贝在海德堡大学妇产医院深耕近四十载,在妇科内分泌与生殖医学领域贡献卓著。 

  2013年,在同行举荐下,托马斯加入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与生殖医学科专家阮祥燕教授的国际团队,开启了中德医学合作的新篇章。针对癌症患者的生育力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他将多年研究心得倾囊相授,助力中国医疗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完成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实现移植后首例自然妊娠及首例健康婴儿诞生——三次创下中国生殖医学领域历史性突破,推动中国在妇科内分泌和生殖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位年逾古稀的医者,以老骥伏枥之志书写着传奇:托马斯·拉贝协助创建国际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作为德方副主席推动建立中德妇产科学会,参与撰写多部医学专著,主导开发“虚拟医学院”项目……他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对拉贝精神的现代诠释。 

2025年7月10日,托马斯·拉贝(左一)获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兰花奖秘书处供图)

  “拉贝家族始终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 

  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在接受采访时,托马斯·拉贝反复提及这句话,声音中饱含感动。在他看来,习近平主席对约翰·拉贝的这一评价,代表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其祖父的最高赞誉,“我们深感荣幸,中国人民从未忘记我的祖父和我们家族所做的一切”。  

  这份源于历史的感恩与认可,始终伴随着托马斯:2015年,他在北京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8年,他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2025年,他又登上了第二届兰花奖的领奖台,成为“友好使者奖”的获得者。颁奖词这样写道:“托马斯·拉贝一直致力于中德医学合作和人文交流,书写着家族四代人跨越百余年的中国情缘。” 

  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117年间我们家族四代人与中国合作的荣誉。满头银发的托马斯深情地说,拉贝家族始终对中国怀有“第二故乡”的情感。而今,这份深厚情谊在新的血脉中延续——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拉贝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更主动肩负起家族使命,继续推动拉贝交流中心的工作,将人道主义精神传递下去。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托马斯看来,祖父的精神遗产历久弥新:“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守护。面对不义,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施以援手,哪怕力量微薄。” 

  93日,中国将举行抗战胜利日阅兵。尽管此前已多次受邀观礼,谈及即将到来的庆典时,托马斯眼中依然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能够再次站在天安门广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是我们莫大的荣幸,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祖父。”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