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和厄瓜多尔建交40周年。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虽与我国远隔万水千山,但两国友好的历史源远流长,正可谓“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我曾在1987至1991年担任中国驻厄瓜多尔大使馆政务参赞,回忆起与厄瓜多尔著名画家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的一段亲切交往,一幕幕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
瓜亚萨明(右二)和女儿维蕾妮西(右一)到中国大使馆作客。左二为王钢华大使,左一为作者
瓜亚萨明从小就酷爱绘画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青少年时期开始热衷政治,于20世纪50年代投身维护拉美团结的革命活动,曾被推举为拉丁美洲保护人权协会主席。虽然他不参加任何政党,但总是站在被压迫者一边,通过他犀利的画笔,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疾苦。
“一只飞翔的白鸟”
瓜亚萨明告诉我,1919年他出生于基多的一个贫困家庭,幼年赤贫如洗的生活在他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1932年他决心上美术学校时发生了一件事,成为他人生道路上一次重大转折。在那个年代,文学艺术依然是达官贵人才能涉足的殿堂,他那地地道道的印第安人名字有可能损害他的前程。出于这个担心,瓜亚萨明在美术学校门外来回徘徊,考虑要不要改掉印第安人的姓名,因为在那个充满偏见的社会里,他不想碰到不必要的障碍,影响今后的艺术生涯。
值得庆幸的是,瓜亚萨明碰到了一位好校长,帮助他克服了顾虑。校长坚定地对他说,“你什么也不要改,你的印第安姓名多么响亮,你应该为它在艺术世界赢得一席之地!”瓜亚萨明在校长的热情鼓励下暗暗发誓:要让瓜亚萨明的名字世人皆知。
瓜亚萨明的姓氏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在印第安人克丘亚语中是“飞翔的白鸟”的意思。我说,“那您的名字起得好啊!正是这只‘飞翔的白鸟’,在宇宙天空振翅翱翔了。”
呼唤正义与和平
瓜亚萨明是一位多产艺术家,一生作品无数,对大画家巴勃罗·毕加索推崇备至。人们尊称他为“厄瓜多尔的毕加索”,他对此深感荣幸。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雕刻家和手工精巧的金银器艺匠,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土著文化的创作传统,还运用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手法发展了拉美大陆民族主义风格的绘画形式。
瓜亚萨明正在挥笔作画《母爱》
1977年,他创建了瓜亚萨明基金会,把全部画作捐赠给国家,并以此建立了反映三个时期题材的陈列馆:前哥伦布时期(3000多件作品),殖民时期(800多件作品)和现代陈列馆(250多件作品)。在众多的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著名的油画三部曲:1952年完成的《哭泣的道路》,表现了生活在南美安第斯高原的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宗教信仰;1984年完成的《愤怒的时代》,表现了对独裁、暴力和战争的厌恶,题材涉及西班内战、法西斯侵略、纳粹集中营、广岛原子弹、美国中情局策划入侵古巴吉龙滩,以及在多米尼加和巴拿马搞政变等历史事件;1988年着手创作《温柔》系列,是献给他的母亲以及世界上所有母亲的作品。他以清新而明亮的颜色传递出亲情的美好,生命的美丽以及对和平世界的渴望。
他的画作在墨西哥,法国和欧洲多地展出时引起轰动,赢得了艺术家中的“反战英雄”和“人权卫士”的称号
壁画引起的一场外交风波
在厄瓜多尔国会大厦荣誉大厅正面的墙上,有一幅瓜亚萨明的大型组合壁画《愤怒的时代》。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部精湛之作不是对历史平铺直叙的描述,也并非爱国狂热的偏激宣泄,而是通过画笔来诠释历史,衬托出历史的脉络。不料,就是这样的一组壁画,在厄瓜多尔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
1988年8月10日,厄瓜多尔新当选总统博尔哈宣誓就职,总统权力交接仪式按惯例在国会大厦举行。美国认为壁画有指名攻击中央情报局的反美内容,执意要厄方去掉,威胁说,若厄方不同意,则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将拒绝出席博尔哈总统的就任仪式。
这幅壁画之所以触痛了美国,是因为画面中一具骷髅头的钢盔上有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字样。这当然是揭露美国到处插手,干预拉美政局的行径,也反映了拉美饱受美国欺凌,是拉美贫穷落后和政局不稳的根源。
美方无理的要求理所当然遭到厄方的拒绝。后来我从厄外交部礼宾司一位高级官员那里得知,厄政府态度很明确,挂不挂画,挂什么画,这是厄主权范围内决定的事情。厄方认为,瓜亚萨明的这幅画反映了美洲的历史事实,谁也无法否认,再说,作家有创作自由,这也同美国历来的主张一致。
后来我和瓜亚萨明谈起此事,平素总是温尔文雅的他,突然激动起来。美国人口口声声说他们捍卫言论自由,那么,我们拉美人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自由,不能如实反映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呢?
难忘的中国之行
瓜亚萨明同中国文化有缘,对中国绘画艺术情有独钟。1961年,中国的圆梦之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很荣幸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我问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短短十几年中,中国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有什么秘诀吗?毛主席吸了一口烟,微笑着对我说,‘没有什么秘诀,倒是有一张自己的方子,读懂它并不难,要做到可不容易喽!方子很简单:让劳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让掌权的领导人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办事。’”
应瓜亚萨明之邀,前往参观他的画室和作品。作者和画家互赠礼品留念
在谈到文学艺术领域的工作情况时,他又问及繁荣文学艺术的措施,毛主席说,“党的政策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发挥了根本的作用。中国的文艺政策也是一张方子,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毛主席这一番谈话使瓜亚萨明明白了许多道理,正当他在回味之际,毛主席又别有情趣地说,“中国人口多,特产也多。这一张张方子不就是特产吗?也多得很呢!”随着毛主席的话音落下,接见大厅里爆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
瓜亚萨明的访华活动很丰富,走访了很多艺术院校、与美术家协会的同行进行了座谈,还拿起画笔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作画。这次访问也让他添了一个心愿,那就是有朝一日在中国举办画展。
生前夙愿终得所偿
1999年3月10日,瓜亚萨明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曾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举办过200多场展览,获得过无数奖项。然而,他生前想要在中国办展的夙愿却一直到2014年才得以实现。
此次展览从2014年6月一直延续到2015年2月,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巡展。展览不仅囊括了这位拉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的近百幅经典画作,还有他当年访华期间创作的《中国风景速写》。无疑,这也是瓜亚萨明“中国情缘”的最好见证。
他曾对我说,特别喜欢《陶罐》那首厄瓜多尔民间舞曲。他常常想,他的一生就该是、也一定会是那首曲子的歌词所描绘的那样:“我愿像先辈那样被人埋葬,在黑暗阴凉的陶罐里安躺。生命在年华的帷幕后逝去,岁月越过爱情和磨难,又将继续流淌。”
汤铭新 前中国驻玻利维亚和乌拉圭大使。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